#热点新知#你敢信吗?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有“快递服务”了!最近考古队在一座汉代古墓里,挖出了一堆比“顺丰面单”还详细的竹简,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收件人、地址、物品清单,活脱脱一份古代“快递单”。这一挖可不要紧,直接把古人寄东西的讲究劲儿全给抖搂出来了——原来咱们老祖宗寄快递,比现在双十一填收货地址还认真!
先说说这“快递单”有多硬核。出土的竹简上,不仅写着“长安西市张记布庄收”,连包裹里的货色都记得明明白白:“细麻布三匹,每匹长三丈二尺,边缘绣云纹”,甚至还标注了“急件,三日内到”。考古专家说,这相当于现在的“次日达”服务,可见那会儿的物流效率一点不含糊。更绝的是,有片竹简末尾还画了个小印章图案,专家解释这是“保价标识”,跟现在寄贵重物品保价一个道理,古人早就懂“贵重物品丢失包赔”了!
你可别以为古代快递是“慢递”代名词,人家讲究起来能惊掉你下巴。秦朝就有“驿传制度”,相当于古代版“邮政系统”,官道上每隔十里设个“邮亭”,三十里设个“驿站”,驿卒骑马接力,最快能达到“日行八百里”。有史料记载,杨贵妃爱吃的岭南荔枝,就是靠这“加急快递”送的,驿卒换马不换人,一路狂奔把新鲜荔枝从广东送到西安,这效率搁现在也得算“冷链直达”服务。不过这服务可不是谁都能享的,普通百姓寄包裹得按“重量收费”,竹简上记着“布帛一匹,运费钱五十文”,相当于当时半个月饭钱,寄个快递还得掂量掂量。
展开剩余46%古人寄东西的“规矩”也多到数不清。首先包装就得下功夫,丝绸用棉纸裹三层,瓷器垫上稻壳再装木箱,怕路上颠簸还会在箱子上写“轻拿轻放”——没错,这四个字在汉代竹简上就有记载,跟现在快递箱上的提示一模一样。更有意思的是,那会儿寄“国际快递”还得办“通关文牒”,就像现在的海关报关单,上面写着“货物种类、数量、目的地国别”,少一项都发不了货。考古发现的魏晋时期“跨国快递单”上,甚至还标注了“途经十六国,每国查验无误后盖章放行”,比现在出国办签证还严谨。
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古人的“快递备注”。有份唐代的“家书快递单”上,除了写着“母收”,还特意加了句“吾儿近日无恙?附阿胶二斤,需温水烊化服用”,末尾还画了个小太阳图案,专家说这是“易碎品”标识,怕阿胶路上被压碎。还有份宋代商人的快递单更逗,备注栏写着“若遇雨天请用桐油布包裹,淋湿赔偿”,看来古代快递员也怕“差评”啊!
别看这些“快递单”是竹简做的,上面藏着的可不只是物流信息,更是古人的生活智慧。从“保价服务”到“加急件”,从“包装规范”到“通关流程”,老祖宗早就把寄东西的门道摸得透透的。现在咱们点点手机就能寄快递,可谁能想到两千多年前,就有人为了让远方的家人收到一匹好布,在竹简上一笔一划写下详细地址呢?这大概就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细腻——无论科技怎么变,对“把东西安全送到亲人手里”的讲究,从来没变过。下次收快递的时候,不妨想想:你手里的快递单,说不定正延续着千年的生活仪式感呢!
发布于:山西省长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